Page 538 - 唯識藏_20
P. 538
定而無教授」,即真教授不隨故,無無漏生故,空無果也。 巧方便」等者,此二何異?義曰:前總未種善根,第二雖種少分,未善巧方便,為異。 知名方便,即亦號相應也。 稱苾芻。「名想苾芻」,即未受戒者,但有苾芻名想,而未有戒。 「畢竟」者,以無漏道斷種,故言畢竟,非無學果名畢竟。 如阿羅漢及不還果,當知世間道亦對為論,應言離有色、無色欲,此影顯義無違。言 時斷梵行成,暫時梵行唯言欲界故。又何故前第二中不言色界等欲者,此影顯准知。 前第二梵行何故不論離色、無色欲?義曰:不言初二果,以離欲界全分欲為論,對暫 門名真淨者,淨其意志故,如前已釋。
論云「由三因緣,空無有果」,謂無漏道果,非世間果。何以得知?下云「雖得 論曰「若諸所有補特伽羅,根 論曰「善知瑜伽,即善知方便者」,以知行與理相應,因智行能與果共相應,故 論解苾芻中云「自稱」等者,初謂常乞食等是。「自稱苾芻」,謂破戒者,但自 論解梵行中云「斷梵行者,謂諸聖者得不還果」等者,此中何故不明初二果?又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
① 未成熟」等,乃至「第二根雖成熟,而未善知善
5
2
2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