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98 - 本緣藏_03
P. 198
。憲宗元和六年(八一一年)詔敕般若三藏等八人於醴泉寺譯出,諫議大夫孟簡等四 。其後又譯出《四十華嚴》、《守護國界主陀羅尼》、《大乘本生心地觀》等經。 六年,奉敕出使迦濕彌羅國,時年已五十七。不久,受賜「般若三藏」之名及紫袈裟 二年(七八六年)乃至長安。四年,於西明寺譯出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十卷。 損在沙灘上之大竹筒內。於是師向東北行經半個月,於唐德宗建中初抵達廣州,貞元 人沒,唯師倖存,所攜梵夾經論盡失。待師漂流上岸,見《大乘理趣》等經已安然無 。後再集資糧,重修巨舶,遍歷南海諸國二十二年,再近廣州,風濤突然又起,船破 》、《瑜伽》、《中邊》諸論,並依承智護、進友、智友等三大論師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,凡八卷十三品。本經梵夾於唐高宗時,由師子國所進獻 師示寂於洛陽,遺骸葬於龍門西岡,世壽不詳。 師曾聞文殊菩薩在東土,誓傳佛教,泛海東渡,將近廣州,被風飄至師子國之東
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題解
三、內
容
1
8
8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