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4 - 唯識藏_18
P. 14

之青睞,可見一般。  《探玄記》、澄觀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》等,多援引本疏,以為闡釋,其受華嚴諸祖  之初期唯識學思想,頗有參照價值。此外,華嚴祖師之作,如智儼《孔目章》、法藏  相近,本疏則於翻譯時,為求義理更加周圓,進行大量補充,對於了解玄奘大師以前  年(六四九年)玄奘大師譯之《攝大乘論釋》。三本相比,則後出之隋、唐二譯內容  多共行矩等,於隋開皇十年(五九  多達十一章,堪稱細致。  淨、業不淨、生不淨、世間淨、出世間淨、順道理等六章;〈釋入因果勝相品〉甚而  相中眾名品〉細分三章,即無等聖教、十義次第、眾名章;〈釋引證品〉則分煩惱不  品細分若干章,隨所立章名,扣其要旨,明其大意,為一大特色。如初之〈釋依止勝  ,末並以十偈及三偈,決疑起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世親菩薩所造之《攝論釋》傳來中土,有其三譯,除本疏外,尚有天竺三藏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攝大乘論釋題解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)所譯之《攝大乘論釋論》,及唐貞觀二十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