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32 - 唯識藏_01
P. 332

靜,常為一切之所恭敬,所可演說,人皆信受,知義知辭,善能說法。若有比丘、比  更為他說法?」是名不待請說。待請說者,如持禁戒,懃修精進,具足善根,樂處閑  眾生輕慢,而作是言:「汝自不能如法而住,云何教他?汝今方應從他受法,云何反  行善法,故為說法。如己所持,如持而說,如法而住。何以故?菩薩若不如法住者,  出羯磨。若呵責者,自利利他。是名呵責。  見弟子起微煩惱,應當呵責,不應受其禮拜供養,乃至楊枝澡水。若犯大罪,應作擯  中,中罪見重,如人亂心墮墜坑陷,已墮之後,不宜復墮。煩惱若起,應當調伏。若  惱起,隨病說法,是名攝取。  、捨,是名思惟修集。  法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待請說者,為自利益,受持讀誦,解說深義,為破眾生所起煩惱,為增眾生所  呵責者,若自知見所起煩惱,呵責身心。起煩惱者,不能自利及利益他,輕罪見  攝取者,以無貪心為人說法,受畜弟子,善為教誡,施其衣鉢,病給醫藥,知煩  思惟修集者,既聽法已,身心寂靜,思惟其義,破壞疑心,修集三想,謂定、慧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菩薩善戒經卷第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   327   328   329   330   331   332   333   334   335   336   33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