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0 - 唯識藏_09
P. 90
者日多,相關注疏亦為數不少,詳見尊者佛陀扇多所譯之《攝大乘論》題解。 是以「有識君子幸宜尋閱,其道必然無失墜也」,足見其重要性。故本論一出,研習 奧,妙義雲興,清詞海溢,深固幽遠,二乘由此迷墜,曠壯該含,十地之所宗學」, 祇劫修行圓滿。 僅說三阿僧祇劫修行圓滿,本論則有三說,即三阿僧祇劫、七阿僧祇劫、三十三阿僧 即住自性空中,不生一切妄執。其二、菩薩修習十地正行,何時得圓滿。魏本、唐本 釋之,本論則詳引《大般若經》卷四經文,指出菩薩若證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 》,云無分別智能治十種散動。魏本、唐本略以「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」 最重要,篇幅最多之故。
本論有時任譯場筆受之沙門慧愷為其作序,推崇本論乃「大乘之宗旨,正法之祕 又本論與魏本、唐本所譯,內容大致相同,唯二處出入較大:其一、引《般若經
攝大乘論題解
五、現
存
7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