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87 - 唯識藏_附錄
P. 387

為補注。  供參考,又援引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淨名》、《起信》、《俱舍》等諸經論,以  本之品目差別。此外,注釋經文時,若逢義理幽玄之處,則輔以其他二本之譯文,以  之大義。內容係四卷《楞伽》之注解,然於其中詳列魏譯及唐譯品目,便於對照三譯  伽宗通》。題為「宗通」者,以宗明經之謂通,即以宗旨通為明經之鑰,而悟入佛心  華大藏經》第九十七冊。  》第六十八冊、《大正新修大藏經》第三十九冊、《佛教大藏經》第六十三冊、《中  成書始末。  ,故知文略而義不略也。此外,又有翰林學士宋濂之〈新刻楞伽經後題〉,詳載本疏  唐二本別分品目,實乃據經之節段而分,庶使講學者不迷於章段,而易曉知佛語心法  安大師科節諸經而立三分之起因,並謂四卷《楞伽》雖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宗通》    本疏今收錄於《嘉興大藏經》第五冊、《乾隆大藏經》第一四六冊、《卍正藏經
                經疏部提要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曾鳳儀宗通。八卷。又稱《楞伽經宗通》、《楞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1
   382   383   384   385   386   387   388   389   390   391   3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