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4 - 本緣藏_03
P. 344
涉沙磧,備受炎毒,其心渴乏,殆無所堪,忽得雪山甘美之水、天酥陀等,頓除熱惱 低昂,名為起伏。 色中見一白縷。如是行者於多生死黑闇夜中,而今方得白淨三昧,名之為縷。 苦味,而今得與甘甜三昧少分相應,名為微塵。 時中得一塵蜜,到於舌根,增勝歡喜,倍生踊躍,更求多蜜。如是行者經於長劫食眾 得停,唯困飢渴,須臾住止。凡夫觀心亦復如是,暫得三昧,名為剎那。 白縷三昧;四者、起伏三昧;五者、安住三昧。 皆消滅,即獲五種三摩地門。云何為五?一者、剎那三昧;二者、微塵三昧;三者、 提心成佛三昧。若有凡夫修此觀者,所起五逆、四重、十惡及一闡提,如是等罪,盡
「云何名為安住三昧?修前四定,心得安住,善能守護,不染諸塵。如人夏中遠 「云何名為起伏三昧?所謂行者觀心未熟,或善成立,未善成立,如是三昧猶稱 「云何名為白縷三昧?謂凡夫人自無始時盡未來際,今得此定。譬如染皂,多黑 「云何名為微塵三昧?謂於三昧少分相應。譬如有人常自食苦,未曾食甜,於一 「云何名為剎那三昧?謂暫想念滿月而住。譬如獼猴身有所繫,遠不得去,近不
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
3
2
2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