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 - 唯識藏_06
P. 46
;於諸大眾,善能匡御;於諸有情,善隨心轉;於實有德,讚美令喜;於諸有過,能 知惠,現前酬報;於諸怖畏,能為救護;於喪失處,能解愁憂;於有匱乏,施與資財 彼彼事業,與作助伴,於有苦者,能為除苦;於諸有情,能如理說;於有恩者,知恩 薩等持功德靜慮。 菩薩解脫、勝處、遍處、無礙解、無諍、願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,當知是名能引菩 是等持,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,何況能入。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能引能住一切 愛味,泯一切相,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。 三者、饒益有情靜慮。 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:一者、現法樂住靜慮;二者、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; 慮自性。
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,如前應知,謂諸菩薩依止靜慮,於諸有情能引義利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姓所攝等持,如 若諸菩薩所有靜慮,遠離一切分別,能生身心輕安,最極寂靜,遠離憍舉,離諸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?謂此靜慮略有二種:一者、世間靜慮;二者、出世間靜慮。
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
9
7
7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