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82 - 唯識藏_09
P. 582
自利,無有退屈心故。 後三度,非為希有。若菩薩已得自他平等心,行一切諸度,亦非希有,由利他時即如 大悲而持戒、忍辱,非為希有。若菩薩已得勝修,謂第八地,由無功用無分別故,行 含果;四者、佛地,是阿羅漢果。前三是學果,第四是無學果。 果;二者、於第八地中而得授記,是斯陀含果;三者、於第十地中而得受職,是阿那
已說菩薩非希有,次說菩薩平等心。偈曰: 釋曰:若菩薩已得離欲而行布施,非為希有,不染於物,物易捨故。若菩薩已得 已說菩薩希有,次說菩薩非希有。偈曰: 釋曰:此偈顯示果希有。菩薩有四種果:一者、入初地時,生如來家,是須陀洹 偈曰:
依此修諸度,是行非希有。 離欲與得悲,勝修及平等, 及以得菩提,四果說希有。 生在如來家,得記并受職,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
5
6
6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