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3 - 唯識藏_12
P. 53

後方總列頌文,唐本亦爾。曾於真諦三藏譯場任職筆受之沙門慧愷,於卷末載云「此  均等,由二十一頌所成。又魏譯先列頌文,次以問答闡釋其義;本論則先依頌釋義,  中之魏譯,文多頌少,由二十三頌組成;本論文少頌多,計有二十四頌;唐譯則文頌  識之正理。又卷首置歸敬頌二偈,頂禮大乘之甚深無等,及讚嘆唯識義理之究竟圓滿。  層剖析,證明外境非實,皆由眾生心識,轉似外境,而有所見,以此破外所執,彰唯  後舉夢、餓鬼、地獄等喻,輔以業力熏變、極微和合、意念弒人及他心通等問難,層  州制旨寺譯,三月五日功畢。一說於臨川郡譯。卷首先舉經證,揭示三界唯心之理,  學派之主要理論依據,師亦因之被尊為攝論宗之祖。  大乘論釋》等。其中又以《攝大乘論》、《攝大乘論釋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除本論外,尚有魏譯及唐譯,詳見後魏瞿曇般若流支所譯之《唯識論》題解。其  《大乘唯識論》,全一卷。陳天嘉四年(五六三年)正月十六日,真諦三藏於廣
              大乘唯識論題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、內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容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48   49   50   51   52   53   54   55   56   57   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