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14 - 唯識藏_35
P. 314

《雜集論》。內容是把唯識學中法相名數,說得清清楚楚,所以叫作分別名數支。第  師子覺菩薩造的註釋,叫作釋論;安慧菩薩把本論和釋論,糅雜在一處,所以又叫作  乘的十義,所以叫作廣包大義支。  所造。內容是把大乘的境、行、果,除了總標綱要一分之外,其餘的十分,是總攝大  義,通通都包含在裏面,所以叫做總包眾義支。第四是《攝大乘論》,也是無著菩薩  、行、識這五蘊的體性和業用,麤略的把它解釋出來,所以叫做麤釋體義支。  第二是《大乘五蘊論》,亦是世親菩薩所造,玄奘法師所譯。此論內容把色、受、想  師所譯。內容是簡略把唯識學上的法相,一百個名數說出來,所以叫做略陳名數支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【講】  別名數,有雜集,辨中邊,能離僻。   【講】  顯揚論,眾義包,廣大義,攝論高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宗十講
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五是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。《集論》是無著菩薩所造的,叫作本論;有  第三是《顯揚聖教論》,是無著菩薩所造。內容是把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法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309   310   311   312   313   314   315   316   317   318   3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