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53 - 唯識藏_09
P. 153
此應知共不共戒差別。 若略說,所有身、口、意業事能生眾生利益,無有過失,此業菩薩皆應受學修行。如 、口、意三品為戒,聲聞但有治身、口為戒。是故菩薩有心地犯罪,聲聞則無此事。 中,或聲聞是處有罪,菩薩於中無罪;或菩薩是處有罪,聲聞於中無罪。菩薩有治身 眾生依止。 攝正護戒,應知是二戒依止;攝善法戒,是得佛法生起依止;攝眾生利益戒,是成熟 共學處差別;三、廣大差別;四、甚深差別。 說。若略說,由四種差別,應知菩薩戒有差別。何者為四?一、品類差別;二、共不
廣大差別者,應知有四種。由四種廣大故:一、種種無量學處廣大;二、能攝無 共學處戒者,是菩薩遠離性罪戒;不共學處戒者,是菩薩遠離制罪所立戒。此戒 品類差別者,有三種:一、攝正護戒;二、攝善法戒;三、攝眾生利益戒。此中 如此已說入因果修差別。云何應知依戒學差別?應知如於菩薩地正受菩薩戒品中
攝大乘論卷下
依戒學勝相第六
1
3
3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