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38 - 唯識藏_12
P. 338

種生,即觸生、嗅生、沙生、聲生之說,初見於本論,甚為獨特,天台九祖湛然大師  、摩訶僧祇柯部之「攝識」、薩婆多之「同隨得」、他毗梨部之「有分識」等。又四  至為關鍵。  識被損,由被損故,能轉三界,而不流轉三界。故熏習之或染或淨,於流轉還滅中,  習,由熏習而增長顯識,遂生死圓滿,輪轉不絕。此依煩惱種熏。若依道種熏,則顯  後即針對顯識與分別識展開討論。其中,顯識為本,依顯識而起分別,因分別而有熏  關傳記詳見天親菩薩所作之《大乘唯識論》題解。  論》、《攝大乘論釋》,成為南朝攝論學派之理論依據,師遂被尊為攝論宗始祖。相

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外,論中還舉部派佛教之熏習說,與大乘說法相互對照,如正量部之「無失」  《顯識論》,全一卷。論初先揭一切三界但唯有識,又將識分為顯識及分別識,  真諦大師(西元四九九|五六九年),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。其所譯之《攝大乘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顯識論題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、內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容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333   334   335   336   337   338   339   340   341   342   3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