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7 - 唯識藏_35
P. 17

然不免。  所宏揚的論典,或者經典,是究竟的,唯心非如此不可,這才是佛說。這樣,諍論當  域文化的特色本平常明白,但傳統的唯識學者不大理會這些,他們的意見是:我所學  期的佛教,也有此種情形。甚至在婆羅門教中,也還是有此東西兩大陣容的。這種區  ,又多少要修正它。這種東西印度的風格不同,不僅是第三期的唯心佛教,就是前二  重本體論,以真常心為染淨的所依,雜染是外鑠的。  淨法是附屬的。真心派重於經典,都編集為經典的體裁,重直覺,重綜合,重理性,  、世親等的著作,重思辨,重分析,重事相,重認識論,以虛妄心為染淨的所依,清  此關涉得很深,然兩大體系的不同,到底存在。大體的說,妄心派重於論典,如無著  發展而來;妄心派從印度西方(北)

                    本來,承受某一思想,對於另一思想,即不能無所取捨。真理愈辨愈明,辨論不  經典總是時代的先進者,西方的論師們,承受它思想的啟發,給予嚴密的思辨化  在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中,唯心論有真心派與妄心派二大流。傳到中國來,即有
              序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7
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   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