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2 - 唯識藏_35
P. 22

本,經過展轉的口傳,也就難免漏落、錯誤和次序的顛倒。「不見水潦鶴」的公案,  終了的時候,就有人說「我等亦欲結集」,這很可以想見當時情勢的一般了。  達到滿意的程度,當然是不可能。它的遺漏與取捨的或有不當,也可想而知。在結集  並且還是偏於摩訶迦葉一系的。像這樣匆促的時間,和少數人的意見,想使所結集的  常偉大。但這結集,時間只有三個月,參加結集的人數,又只有五百(或說千人),  們為了要使佛法長在世間,不致於人去法滅,才共同結集佛法。這個功績,當然是非  、景行,有誰能把它記得完全無缺呢?佛入涅槃以後,弟子們頓時失了指導者,迦葉  個人說,有的為大眾說,也有為諸天說,像這樣的經過了四十九年的教化,它的遺教  有相當的變化。  ,卻未免有點過火。反之,

                 那時的結集,不過是一人口中誦出,經大眾加以審定,並沒有用文字把它寫成定  釋尊依自覺的境地,適應眾生的根機,用種種方便把它完美的表示出來。有的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學探源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   17   18   19   20   21   22   23   24   25   26   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