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26 - 唯識藏_35
P. 326

果,不久也就會成功了。  能夠先研究唯識相、性的境界,再由解起行,觀行的工夫,真能夠深切,那唯識的佛  深密經》和《攝大乘論》的次第,也不過是境、行、果三法而已。如果有聰慧的人,  ,是談唯識行;最後一頌,是談唯識果。其實,不但《三十唯識頌》為然,就是《解  十四頌,談唯識相;第二十五頌,談唯識性,合之名唯識境;第二十六頌至二十九頌  謂明唯識境,修唯識行,證唯識果。尤其是《三十唯識頌》,組織得非常嚴密。前二  那就要推法相的教義。唯識學實是當機,故應當仔細研究,深徹了悟的。  所謂儱侗真如,顢頇佛性。至於真能夠順時應機,也把每種法義,分析到最極微細,

              【講】  行既廣,果無邊,此暫止,待餘宣。              【講】  聰慧者,境研究,觀行深,果成就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宗十講
              唯識行,就是菩薩行;唯識果,就是諸佛果。但菩薩的行門既極廣大,諸   唯識的教義,雖然是依據六經十一論,但綜括起來,不出境、行、果,所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321   322   323   324   325   326   327   328   329   330   3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