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6 - 唯識藏_01
P. 116

捨律儀戒。菩薩失律儀戒已,堪任更受,非如比丘犯木叉戒,不得更受。  樂,言是功德,是名上煩惱犯。菩薩無有頓犯四波羅夷處法,捨菩薩律儀戒,如比丘  者,不名捨律儀戒;若上煩惱犯,是名為捨。若於四法數數違犯,不生慚愧,歡喜愛  嚴菩提,亦不增長現在淨心,是名相似菩薩,非實菩薩。若菩薩以軟、中煩惱犯四法  法若心自解,或從他受,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。是名菩薩四波羅夷處法。  其懺,結恨不捨,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。菩薩謗菩薩藏,說相似法熾然建立,於相似  出麤惡言,意猶不息,復以手打,或加杖石,殘害恐怖,瞋恨增上,犯者求悔,不受  索者,不起悲心給施所求,有欲聞法,吝惜不說,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。菩薩瞋恚,  毀呰他人,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。菩薩自有財物,性慳惜故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菩薩於四波羅夷處法一一犯,是名波羅夷處法,何況犯四,不能增廣現法,莊  如是菩薩住律儀戒者,有四波羅夷處法。何等為四?菩薩為貪利故,自歎己德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菩薩地持經卷第五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
   111   112   113   114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   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