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2 - 唯識藏_01
P. 22
菩薩善說法者,勤修方便,而善根未熟,莊嚴未備,久遠已來,心不調伏。菩薩雖有 、佛及菩薩善說法者,不謬受學,而不勤方便,不熾然精進;四者、雖值善友、佛及 、菩薩善說法者;二者、雖值善友、佛及菩薩善說法者,而謬受學;三者、雖值善友 主、王賊、怨敵所迫,不得自在,其心迷亂;四者、眾具不足,常憂身命。 為大悲因,是故菩薩雖墮惡道,勝餘一切惡道眾生。 大苦,如餘眾生入地獄者;若苦觸身,即能厭離,見他受苦,能起悲心。如是種性, ,或生惡道。種性菩薩久處生死,或墮惡道:墮惡道者,疾得解脫;雖處惡道,不受 ,名為無上,名為如來住處正因相應。 性功德者,成就真實白淨之法,是故名為難得,名為奇特,名為不可思議,名為不動 不薄少,不愚癡,諸放逸處悉能思量
種性菩薩復有四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云何為四?一者、本無善友、諸佛 云何四種煩惱?一者、久習放逸,煩惱數利;二者、愚癡,習惡知識;三者、尊 種性菩薩成就白淨法者,不為四種煩惱之所染汙。若染汙者,白淨之法不現在前 是菩薩種性麤相,我已略說,諸餘實義,唯佛世尊能決定知。種性菩薩具足如是
菩薩地持經卷第一
1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