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故。 真如,名之為心,即說此心為自性清淨,此心即是阿摩羅識。 。由是義故,不離心之真如,別有異心,謂依他相,說為自性清淨。此中,應知說心
釋曰:若謂菩薩愛諸眾生,起貪名罪者,此義不然。何以故?此貪恒作利益眾生 偈曰: 釋曰:諸菩薩愛諸眾生,此名為貪,餘如偈說。 已遮怖畏,次遮貪罪。偈曰: 釋曰:譬如水性自清,而為客垢所濁,如是心性自淨,而為客塵所染,此義已成
瞋則與彼違,恒欲損他故。 由利群生意,起貪不得罪, 恒時欲利益,猶如一子故。 菩薩念眾生,愛之徹骨髓, 不離心真如,別有心性淨。 已說心性淨,而為客塵染,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
4
2
2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