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2 - 唯識藏_11
P. 462
、此若無有,應無一切智者,成過失故。九、緣此為境,如理思惟,對治一切諸煩惱 應道理。六、證大覺故。若未成佛,能說佛教,不應道理。七、無第三乘過失故。八 重障故。五、非尋伺境界故。若不先聞,不能如是尋思計度,是故若言是餘所說,不 有非般涅槃種性有情。 ,何故不名般涅槃法?若於此生都未積集順解脫分善根,云何後生能般涅槃?是故定 復可轉為般涅槃法。何以故?無般涅槃種性法故。又若於此生先已積集順解脫分善根 有。何以故?若有此理,順解脫分應空無果。是故異類譬喻亦不應理。 、鹽等物類種性,後便無有,或先無後有,如是般涅槃法種性亦應先有後無,先無後 彼若無有諸界性者,彼應畢竟不可迴轉。是故同類譬喻不應道理。 落迦等,具足一切種類界性及諸趣界性故,
答:由十種因故:一、先不記別故。二、今不可知故。三、多有所作故。四、極 問:云何應知大乘言教是佛所說? 云何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?謂不應言於現在生雖非般涅槃法,於餘生中 云何異類譬喻不應理故?謂不可說如於彼彼地方所,或先有彼彼金、銀、銅、鐵
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十
4
5
5
0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