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70 - 唯識藏_11
P. 70
意樂,或由作恩報恩,或由威逼,或由清淨,以三種利益攝諸有情於種種善處,令受 性。由此行故,而諸菩薩永斷一切煩惱障、所知障種子。 緣性。由此行故,而諸菩薩伏諸煩惱,令住不現行法。 心勇猛性,為欲引生一切善根。由此行故,而諸菩薩雖未伏惑,而能一向專修諸善。 審察諸法正慧性。由此行故,諸菩薩以忍受一切不饒益事及損害事攝諸有情。 身語意業性。由此行故,諸菩薩以不恚不惱攝諸有情。 多,如是戒乃至慧,應知此中差別者。 生具攝諸有情,及由親近多修習故,令彼資糧圓滿,當成無上正遍知果。如施波羅蜜
第七、善巧方便波羅蜜多。謂諸菩薩以此方便,或由隨順,或由違逆,或由不同 第六、慧波羅蜜多。謂或因對治煩惱,或因發起功德,或因利益有情,簡擇諸法 第五、靜慮波羅蜜多。謂或因對治煩惱,或因發起功德,或因利益有情,心住一 第四、勤波羅蜜多。謂或因被發心鎧,或因方便加行,或因利益有情,相續純熟 第三、忍波羅蜜多。謂或因忍受他不饒益、不恚性,或因安受諸苦不亂性,或因 第二、戒波羅蜜多。謂或因息離不善,或因攝受善法,或因利益有情律儀戒所攝
顯揚聖教論卷第三
5
8
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