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59 - 唯識藏_18
P. 259

譬如一燈傳燃千燈。由此句及業,菩薩利益安樂意則得顯現。如此於一切句及業各顯  益安樂意,後有十六業及十六句,合三十二法,並顯了初句義。  未來二世拔苦施樂方便故,名安樂意。菩薩與此意恒不相離,故名相應。此初句明利  得菩薩名;若在不定位,未  事。菩薩有二種:一、在正定位;二、在不定位。若入正定位者,與三十二法相應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釋曰:若菩薩有意欲令眾生入一切智智,由此意傳傳化度眾生,令得一切智智,  論曰:令入一切智智意,謂傳傳行業。  釋曰:於一切眾生求欲起真實道有方便故,名利益意。於一切眾生求欲起現在、  論曰:於一切眾生與利益安樂意相應,  釋曰:因事有二義:一、以意為因,以十六業為事;二、以諸句為因,所成業為
             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
                   ① 「未」,底本作「末」,今依據磧砂本改作「未」。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與三十二法相應,不得名菩薩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254   255   256   257   258   259   260   261   262   263   2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