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求欲意云何可知?由隨處相應身、口二業,是故可知。 則捨不平等心,起平等親友心,行利益事。
論曰:稱量談說,歡笑先言,謂隨處相應言說業,有二句解釋應知。 釋曰:隨順行利益安樂事,從今生乃至窮未來生,永不捨離,故名無求欲業。此 論曰:永作善友意乃至無餘涅槃,謂隨順行乃至餘生。 釋曰:親,名有恩;怨及中人是非親,名無恩。若使非親堪受利益安樂事,菩薩 論曰:於親非親所平等意,謂有恩無恩眾生,不生愛憎心。 釋曰:此釋初句。非為自求利養故,憐愍他。 論曰:不貪報恩, 釋曰:前有三句,後更以三句釋前三句。
攝大乘論釋卷第六
2
5
5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