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6 - 唯識藏_18
P. 26
、義。能顯示此四義,故名修多羅。依者,是處,是人,是用。依此三,佛說修多羅 義,則至流盡。云何一一藏各有四義?修多羅四義者:一、依;二、相;三、法;四 。由聞思三藏故能熏,由熏故覺,由覺故寂,由寂故通,由通故得解脫。 法義決定勝智,由阿毗達磨。由此九因緣,故立三藏。 由修多羅,成就法義,由毗那耶。何以故?若人修行惑,毗那耶得通達此二法及義。 定。為成依慧學故,別立阿毗達磨。何以故?能簡擇無倒義故。復次,正說法及義, 成依戒依心學故,別立毗那耶。何以故?若人持戒,則心無悔;由無悔等,能次第得 執故,別立阿毗達磨,能顯無倒實法相故。復次,為說三種修學故,別立修多羅。為 那耶,對治樂行邊;由佛隨喜無罪過受用,立毗那耶,對治苦行邊。為對治自見取
若略說三藏,各有四義。菩薩若能了別此義,則具一切智;若聲聞能了一句一偈 此三藏通用云何?為解脫生死,是其通用。云何得解脫?能熏覺寂通,故得解脫 云何成三?有九種因,別立修多羅者,為對治他疑惑。若人於此義中起疑,為令
攝大乘論釋卷第一
1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