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淨。由此思惟,菩薩得清淨。 一、法無我,名甚深;虛空器等定,名廣大。前是智境,後是定境,此二境能令菩薩 ,故名疾。此句顯忍是上上品,若菩薩在此忍位,由此境界,必得清淨。
釋曰:菩薩覺了大乘一切法乃至甚深廣大皆是分別所作。如此覺了,名為思惟, 論曰:覺唯分別故, 論曰:覺唯分別故,得無著智故,是樂信清淨,名清淨意地。 為顯此義,故說第二偈。 釋曰:大乘唯是菩薩境界故名自,乘大乘能令菩薩清淨。於此乘中,有別境界: 論曰:菩薩於自乘,甚深廣大說。 為顯此境界故, 釋曰:能樂受行,是忍義。於廣大甚深法難受難行而能受行,故名利。數起不息 論曰:能得利疾忍,
攝大乘論釋卷第九
3
4
4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