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05 - 唯識藏_28
P. 405

此下第十四起用後得,世俗智攝;自性,無分別智攝。  》云是平等智。佛果無漏,二乘、地前唯有漏;七地已前通二,八地以上,此無漏。  度論》謂前三無瞋為體,後一無貪為體,與樂、拔苦、喜益三位淺深成別。《佛地論  第四唯以無貪、瞋二,以除違損二位故,彼緣如次三有情故。又審勘四無量,《大智  名住  由此三義,名無量。住具足者,圓滿清白,名具足;所修觀行日夜專注,時專注故,  三,於三起於離癡

                    *       *       《智度論》此四緣眾生緣,緣假似名,名眾生;法緣,緣五蘊;無緣,緣畢竟空  第四  《瑜伽》第十二說一切為三有情:一、無苦樂;二、有苦;三、有樂。次第起初
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 。故此下文云「利樂行相圓滿,名住具足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③ 「四」,底本作「三」,今依據麗本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四改作「四」。  ② 「住」,底本作「注」,今依據麗本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十二改作「住」。  ① 「癡」,底本作「欲」,今依據麗本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四改作「癡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③ 十四論以無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、貪、瞋等故。所緣廣大故,利益安樂思惟最勝故,果無量故,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* 癡、無瞋、無貪三法為體,如次緣三種有情故。《顯揚論》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400   401   402   403   404   405   406   407   408   409   4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