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07 - 唯識藏_附錄
P. 207
予後世的影響很大。唯關於三性、三無性說,看不出有比《解深密經》更新的發展。 消滅的非現象界(還滅相)的方面,嚴密地考察阿賴耶識的性質(卷第五十一)。
同是玄奘譯的《大乘阿毗達磨集論》七卷。前者是由頌和長行(解釋用的散文)構成的 地論》的主要主張抽出來而整理成的二部論書,是玄奘譯《顯揚聖教論》二十卷,以及 本書全體視為若干人歷經某個時期才彙集成的,不是更妥當嗎?再者,將這部《瑜伽師 攝抉擇分〉之間,也可看出思想發展的跡象。如果把以上幾點合起來考慮,那麼將現存 十卷(曇無讖譯),和《菩薩善戒經》九卷(求那跋摩譯);還有,在〈本地分〉和〈 為別本;並且〈本地分〉中的〈菩薩地〉,也在經典的名下,被別譯為《菩薩地持經》 的論書。又它的中心所在的〈本地分〉,也被稱為《十七地經》或《十七地論》,而成 著作《大乘莊嚴經論》、《中邊分別論》等的彌勒所作。本書多達百卷,是一本大部頭 有定論
唯識思想入門 從兩方面,即阿賴耶識具體地活動的現象界(流轉相)的方面,以及它的活動
關於本書的作者,有二種說法:一、認為是彌勒作;二、認為是無著作。現今尚未
1
9
9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