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95 - 唯識藏_01
P. 295
生五種之樂,而諸眾生得是樂故,名為果義。 ,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果義。菩薩摩訶薩以壞貪心,壞貪心故,能施眾 故,得大智慧,得智慧故,能壞大惡,是名因義。菩薩摩訶薩因智慧故,行六波羅蜜 以受苦故,能調眾生,是名因義。菩薩摩訶薩觀察善惡,能示眾生善惡之事,以開示 業,示以正業,以正業故,得無上道,是名因義。菩薩摩訶薩為眾生故,受大苦惱, 常樂,名寂靜樂。 不名斷樂,不名離樂,無邊常故,名菩提樂,名無勝樂,名無邊樂,名無上樂,亦名 受樂,不名斷樂,以觀生死眾過患故,名智慧樂。菩提樂者,不名因樂,不名受樂, 斷樂者,不名因樂,不名受樂,以斷多樂故,名為斷樂。遠離樂者,不名因樂,不名 名菩提樂。 樂故,名菩提樂
菩薩摩訶薩憐愍眾生,欲令一切同己受樂,是名內外義。內外義者,有三種。因 菩薩摩訶薩能以如是五種之樂施於眾生,是名因義。菩薩摩訶薩常壞眾生諸惡之 何故名因樂?是樂因故,名為因樂,不名受樂。受樂者,不名因樂,名為性樂。
菩薩善戒經卷第一
2
8
8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