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1 - 唯識藏_01
P. 31

欲去之,以方便力,要為除斷。何以故?以後必得樂故。  後安者,彼雖憂惱,要當饒益,是則菩薩依巧方便;若樂而後不安者,彼雖憂苦,不  於彼隨順,是名無罪樂。  定時,是受滅。無罪樂所攝最後菩提樂,未來、現在一切煩惱究竟滅;諸餘無罪樂,  性,而是息苦除苦。斷受樂者,非樂因,非自性,非除苦,而所有受是真實苦,隨住  切法如實覺知樂,是名菩提樂。  離生喜樂,是名遠離樂。二禪為首,覺觀止息,是名寂滅樂。一切煩惱究竟滅,於一  樂。信家非家,出家學道,解脫種種在家之難,是名出家樂。斷欲惡不善法,得初禪  六入分別,眼觸因緣乃至意觸因緣。生五識相應,名為身受;意識相應,名為心受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是菩薩以安隱樂饒益眾生,非安隱樂,如實知之,隨力方便,教令除斷。若苦而  因樂者,是樂因,非自性。受樂者,非樂因,是自性。對治樂者,非樂因,非自  無罪樂者,有四種:一者、出家樂;二者、遠離樂;三者、寂滅樂;四者、菩提  滅受想定,是名斷受樂。  寒暑飢渴種種苦惱,已起未起,對治令息;息已,樂知生,是名苦對治樂。
                菩薩地持經卷第一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1
   26   27   28   29   30   31   32   33   34   35   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