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63 - 唯識藏_12
P. 163
瑜伽論記》等廣引以釋《瑜伽》。 之三性與五法相攝,〈辯修對治品〉之三十七菩提分法配以唯識修道五位等,亦為《 次第》,慧沼之《金光明最勝王經疏》,圓測之《深密疏》等。其他如〈辯真實品〉 窺基之《法苑義林章》、《雜集論述記》、《妙法蓮華經玄贊》,智周之《大乘入道 、諦聽、披讀、受持、開演、諷誦、思惟、修習。此說於玄奘大師門下引用頗廣,如 觀學派依緣起無自性空所闡釋之中道義,成為唯識思想之一大特色所在。 由此遠離增減,契會中道,建構唯識宗所謂非空非有、亦空亦有之中道觀,迥異於中 ,乃唯識宗著名之中道偈。其依三性觀察諸法,謂一切法非一向空,亦非一向不空, ,此中唯有空,於彼亦有此。故說一切法,非空非不空,有無及有故,
辯中邊論題解 〈辯無上乘品〉說十法行,修此行者,獲福無量。此十即:書寫、供養、施他 本論乃唯識中道義之代表論著。卷上〈辯相品〉之「虛妄分別有,於此二都無
1
4
4
9
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