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01 - 唯識藏_13
P. 101

成就,真實不虛,亦即是真如,於三性中屬圓成實攝。  、圓成實。此三皆無性,無生亦無滅,故說三性即三無性。  所變之相即見、相二分,見分緣相分,遂有一切法生。一切法又束為三:遍計、依他  隱深意。三重之結構概述如下:  大體依頌文「唯識相」、「唯識性」、「唯識行」之三重結構進行,詳細解釋頌中所  諸論師如難陀、安慧等為輔,雜揉印度十大論師對《唯識三十頌》之註解所成。內容  寺雲光殿譯,沙門大乘基筆受。係大師依門下弟子窺基所提議,以護法論師為主,餘  之歷史、地理、宗教、風土人情等,為考察當時印度、西域之重要史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性:性即諸法實性,乃於緣起法上遠離執著所顯,於一切時常如其性,圓滿  唯識相:相即世間諸法,皆由識所變。能變之識有三,即賴耶、末那及前六識,  《成唯識論》,凡十卷。唐高宗顯慶四年(六五九年)閏十月,玄奘大師於玉華
              成唯識論題解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內容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96   97   98   99   100   101   102   103   104   105   1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