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76 - 唯識藏_14
P. 576
乘;無性《攝論》第一,二義、七義以釋大乘;《十二門論》,六義釋大乘;《善戒 ,大人所乘,有勝運用,故名大乘。然此大乘,《起信論》、《大集經》,三義釋大 、廣大心;二、第一心;三、常心;四、不顛倒心。」 智心,如經『若有眾生想,即不名菩薩』等。」具說如彼。世親《般若論》云:「一 而滅度之』;三、愛攝心,如經『如是滅度無量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』;四、正 邊心,如經『所有一切眾生之類』,如是等;二、最上心,如經『我皆令入無餘涅槃 住者?於何相果,心住願求?此中顯示菩薩果四種利益相應之心。何者為四?一、無 。乃至由如是故,於大菩提願不退轉,是名證法性發心。」 二、第三亦復如是。二、證法性發心,謂如已過第一劫阿僧企耶,證得菩薩初極喜地 行,皆
大乘中者,修止觀門通於二藏,簡聲聞藏,故說大乘。大乘所攝理、教、行、果 或可住菩提願者,即是《般若經》中四種心也,故功德施《般若論》云:「云何
解深密經疏卷第十九
5
6
6
6
6
親教 此云
!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