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25 - 唯識藏_15
P. 225

,將前而更卻,汝為欲持戒,其事亦如是。身雖能持戒,心為欲所牽,斯業是不淨,  ,名為捨欲;心貪名利,名還取欲。如《百論》中訶彼不淨持戒頌云:「如羖羊相觸  』」不可具說。  。是故《地持論》云:「菩薩觀行,隨事取,隨如取,不作是念:『此如如是等類。  彼是所利。」無有能所,悟如是理,便能勤修利有情事乃至窮劫,便得最上離染喜樂  岸亦復遠,日出沒處斯亦遠,正法邪法遠中遠。」今此經中,但舉初喻。  分別,諸法皆正。」若依《婆沙》第二十五,有一頌云:「虛空大地相去遠,海彼此  去瑜伽遠,譬如大地之與虛空,故《思益經》曰:「若以心分別,諸法皆邪;不以心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、為欲說法失。若人為求名聞利養,為人說法,名為捨欲還取欲。言中說法  若人為欲而說法,彼名捨欲還取欲,愚癡得法無價寶,返更遊行而乞丐。  第三、化生離染德。謂諸菩薩利益眾生,大悲堅固,而不作是念:「我能利益,  利生堅固而不作,悟已勤修利有情,智者作此窮劫量,便得最上離染喜。
              解深密經疏卷第二十六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8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   220   221   222   223   224   225   226   227   228   229   2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