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93 - 唯識藏_15
P. 393

十六云:「又諸菩薩由能深入法無我智,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如實知已,達無少法及少  境界。又勝義諦是諸聖者自內所證,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。」又《瑜伽論》三  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,無自性性離名言故,是故亦不得言取有自性性。  有兩釋:一云:我終不說以有執著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,故我說取有自性性。一云:  義故。或可云:三種無自性性亦有無性、有性二義,如何不取有性義耶?  性?又解:謂若般若能取諸法無自性性,亦應能取有自性性,於一真如具有性、無性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、順釋無自性性是內所證。故初卷云:「勝義諦謂離諸名言,尋思但行名言  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,自內所證,  自下第四、如來釋通。於中有三:反解,順釋,通外伏難。此即反解通外難。自  「善男子!我終不說以無自性性取無自性性。  第三、菩薩設難。此難意云:若取無性,即是執著,應取所執,如何不取有自性  「世尊!若般若波羅蜜多能取諸法無自性性,何故不取有自性性?」
              解深密經疏卷第三十二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   388   389   390   391   392   393   394   395   396   397   3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