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7 - 唯識藏_18
P. 37
不相違,故名隨順。非先隨順後相違。如偈言: ,即入無住處涅槃攝。若說佛體及因果,其數如此,故說次第。 因果處。若欲釋三學,即入十地處。若欲釋滅,即入三學處。若欲釋無上菩提及三身 即入三性攝。若欲釋得,即入唯識中。若欲釋因果,即入唯識觀處。若欲釋地,即入 身此等應覺。故說如此次第。 此差別修中,戒等三學應令圓滿。次三學果涅槃,煩惱障、智障等滅,無上菩提及三 中,下對治種,成熟對治道;對治道成熟故,於第三生中解脫三界,得阿羅漢果。次 出世六波羅蜜亦應學。
故名不相違。能生一切智智者,於一切法無間,如理如量智生故。復有別解,以 復有別釋:此十義能引無上菩提,生無虛無分別智,故名成就。與四道理及三量 若立大乘,不出此法。何以故?若欲釋緣生義,即入阿黎耶識中。若欲釋法相, 次於十地中,隨差別應修習各三阿僧祇劫,不同聲聞修得。何以故?聲聞於三生
攝大乘論釋卷第一 非黑白我見,有益亦有損。 能持愛及悲,隨順於善故,
2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