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26 - 唯識藏_20
P. 226

生有情,但不能得見生死相,或生無色,或入涅槃,便撥為無,名無化生。彼據生有  往來」,謂無此世他世。四、「感生業」,謂無化生有情,即中有也。前第七卷無化  」,可知。謗功用中有四:一、「攝植」,謂無父。二、「任持」,謂無母。三、「  。此上所撥無真阿羅漢法。下所撥無見、修、無學道。  謂阿羅漢由自士夫功力而得此無學果,故名自然。「通慧者,謂第六」者,漏盡通也  ,名「此世間」;在無學果時,名「彼世間」。「自士夫力之所作故,名自然」者,  」。  意樂謂無祭天祠祀,略舉火天,類二天等。  合准前貪,貪陳究竟,此中不說。合准於前,多分同故,易可知故,如前釋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略義有二,不結初二句。初「謗因」者,謂無施與等,及無妙行、惡行。「謗果  「已趣各別煩惱寂靜,名正至」者,謂涅槃。「正行」者,謂道諦。在有學因中  無妙行、惡行中,「能治」者,謂福業事;慳貪、犯戒、散亂等三,名「所對除  「謂由三種意樂非撥施」者,意樂謂無以財行施;意樂謂無清淨愛養父母等田;  邪見有三:一、標總句;二、顯十七別句;後、略結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   221   222   223   224   225   226   227   228   229   230   2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