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9 - 唯識藏_20
P. 489
、無恚害;五、無隨惑,善守念住;六、無增上慢。 家及沙門想;後明六修相斷修之相。六相者:一、樂斷;二、樂修;三、不貪著;四 進善自在之相。初中復三:初標便起如理作意;次明依四處起二十二觀故,乃至成出 二、第三,壞苦所攝;第四一種,行苦所攝。 於生,故此說為壞苦隨逐。愛別離法非是壞苦,以義攝之。此中初苦,苦苦所攝;第 之中,前之五苦,苦苦攝故。」二、性遷謝,生變於死,老變於少,病變於壯,死變 業所作。生、老、病、死略有二義:一、性逼迫,苦苦所攝。《對法》等說:「八苦 四相,謂生、老、病、死;第三隨逐處有一,謂愛別離苦法;第四隨逐處有一,謂自 輕舉,由此缺犯,便自懇責;四、他擯能悔除;五、於舉罪者無恚損惱,而自修
先得四善根世間清淨已,便能最初入諦現觀;明生暗滅,障礙便除;為證通慧, 出世淨中,文分為三:初、標列五門;後、隨別釋;三、結成淨及廣教義。 自在相中有二:初明如理作意相等自在;後「彼由如是樂斷樂修」下,結成離染 第四處四苦所隨,應觀七相:初隨逐處有一相,於聖果未能隨證;第二隨逐處有 第三處五相,如文自顯。
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七
4
7
7
7
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