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6 - 唯識藏_24
P. 56
句既爾,俱句、俱非亦然。 時,同時非無定餘心、心法等,但以隨增說為定品、觀品,據實當時具定慧等。其偏 不然。今此中皆有「品」言,若在定品時,同時中非無有慧餘心、心法等,若在觀品 言「雙運道、通二品」者,定慧均平,二品俱轉。 ,景云:於正修時,定勢偏多,或智慧偏增,此據同聚出體,以四支五支皆名定故。 世。「心一境性」者,出靜慮體。「心正安住」者,釋靜慮義。「或奢摩他品」等者 世出世」者,有漏名世間,無漏名出世。又無漏中,緣世諦者名世間,緣真諦者名出 故云靜慮品。科文準前解。
基云:此中何故言「毗鉢舍那」?景云:汎 自性中「於菩薩藏聞思為先」者,修定方便。「所有妙善」者,簡別味定也。「 「云何菩薩靜慮」至「靜慮自性」。 「靜慮品」,如《對法》云:「其心純善,繫心一境,故名靜慮。」此品廣明, 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四十三
① 舉也,意取奢摩他。又義曰:此中
1
2
2
8
8
2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