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8 - 唯識藏_24
P. 58
名義,皆是現量,是故《集量論》云一切定心皆是現量。 似法及似義故。然《理門論》等云「現量不緣名」等者,據散心現量說。入定之心緣 他故現神通,此唯是善。如〈決擇〉及《雜集》記。「名緣、義緣」者,以修慧中緣 無漏者,據勝而語。 潤生起惑,此亦無損,以七地已來皆有利益,須起煩惱,爾時即起。 生上界,為利有情故,還生欲界,是為難行。此中意也。景云:此不起煩惱,但種子
一切種中云「二者、無記變化靜慮」者,謂菩薩若嬉戲故現通,此唯無記;若攝 「云何菩薩一切種靜」至「一切種靜慮」。 善士靜慮有五:一者、「無愛味靜慮」者,謂有漏淨及無漏靜慮也。後得智唯取 「云何菩薩善士靜」至「五者、捨俱行靜慮」。 難行靜慮中,有三難行。第一難行者,謂菩薩已得引發神通,極善成熟靜慮,應 「云何菩薩難行」至「四者、捨俱行靜慮」。
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四十三
1
2
2
8
8
4
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