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99 - 唯識藏_28
P. 399
境界差別、任持差別、通達差別、誓願差別、出離差別、攝受差別、建立差別、眷屬 是修道;今大乘四諦,以道諦見道故。何故修道無漏智邊不修俗智耶? 得智為體,與《大論》相違。勘。其真現觀中得修,修俗智。小乘三諦,以道諦類智 問以依地說界等,如《大論》七十二、《顯揚》十七卷。此中真、後,各以正智、後 親生無漏故說。 ,依法觀諸法故;義,即四善根,修慧緣義生故。《唯識》等以作用狹故不說,此以 、後二智,亦不相違。互據一義,應思勘之。或法者,思現觀,雖亦緣理,以法增故 與十八相攝中,善根稱現觀,取其真、後不同。此依見修為真、後,《唯識》等依本 、義,體即思觀。由此思識,諦察忍成三種。一云:初是前方便三慧,後是四善根。 思慧為初,今初二以
已說現觀,差別今當說。問:聲聞、菩薩現觀有何差別?答:略說有十一種,謂 現觀以修慧為體,未知此六觀中何者收?其自解:如喜根等。思之。此品現觀, 諸功德如《顯揚》、三十九增減多少廢立。下釋其義。
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
9
3
3
3
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