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96 - 唯識藏_28
P. 396

攝。      觀位諸義。初中有二:初明十現觀,次明差別。  問,思之。  聖旨者,謂初果得第四果時,未知緣覺斷惑為地次第,為如據羅漢九地九品?此中妨  別求,必生上界。不定性人,上界無故,根性利故,非復徵惑而生修故。臨終等時辨  正成阿羅漢?以經修習隔生勝修練根性故,生欲界速般涅槃也。潤生厭心勝故,此非  相故。或此取二果,唯不定性人,根利故,所以說不辨,轉成眾出。何故不須經生,  此義應思。阿羅漢、得眾出,有何差別?若不定性,必不得阿羅漢,轉得眾出,無別  不定性,轉為獨覺,必無定性。經生進者,但可不定性,得阿羅漢,更練根成眾出。  ,彼能速證般涅槃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大段廣現觀所證中,分三:初總明現觀,次明現觀差別,後明諸功德現觀所  第二大段釋現觀中,大文分三:一、明現觀;二、明現觀所修法;第三、雜明現  第三、釋不定中,此通定性、不定性。定性者,臨終辨旨,得阿羅漢。不辨者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二十七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   391   392   393   394   395   396   397   398   399   400   4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