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73 - 唯識藏_33
P. 573
相觀真,分別說法故。此位菩薩於所緣境,無分別智都無所得。因無智外之如為智所 證唯識相。根本智有見分無相分,挾帶體相,不變相狀故;後得智見相二分俱有,變 是無分別根本智;二、相見道,是有分別後得智。前真見道,證唯識性;後相見道, 時於所緣,智都無所得,爾時住唯識,離二取相故。」 得全除。彼相滅已,方實安住真唯識理,名通達位。如手雖不取物,尚留一空拳。 空,則境空識有;下忍印成境空,上忍印成識空;世第一法雙印二空:皆帶空相,未 以彼空有二相未除,帶相觀心,有所得故,非安住真唯識理也。蓋煖位、頂位依識觀 執空影名變如相也。」謂諸菩薩於此四位,猶於現前安立少物,謂是唯識真勝義性。 』又《佛地論》明遍計言:『心所現無,依他起攝;真如理
悟入唯識實性,即體會真如,名通達。見道明照真理,略說有二:一、真見道, 三、通達位,謂諸菩薩所住見道,如實通達唯識相、性。其相云何?頌曰:「若 立少物,少物即空。基云:「心上變如,名為少物。」《學記》解云:「見所執
唯識三十論講錄
5
6
6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