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46 - 唯識藏_附錄
P. 246

呼行為的潛在影響力。  漸漸將自我存在的業相續,比喻為植物的這個自然現象,而且以種子這樣的名稱來稱  它的形態。然而,就因為有種子,植物才會發芽、開花、結果,相續不已。於是佛教  ,種子這個概念被納入佛教。植物的種子在果實中時,在培植於土中時,都不會顯出  定以某種不同的形式,將它的影響保留起來。這樣,從業思想生出的必然要求的結果  在一瞬間中生滅的。  那個殺人的行為也是一瞬間就消去的。根據佛教的剎那生滅的立場,所有的行為都是  具體行為,但它不是永遠持續的。不應該始終持續覺得那個人可憎,即使以槍殺人,  業決定未來的狀態」的思想。  至發展成一切種子識這樣的概念。以下,擬對其中的原委加以考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那麼,若說一瞬間就會消去的殺人行為會影響到未來,則在那個行為滅後,它一  可是所謂業,是指不論是精神的,或是肉體的,都是眼睛看得到,心感覺得到的  業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。這是主張「現在的狀態是過去業的結果,現在的  所謂種子,當然本來是指在植物的果實中的種子。這個概念被採入佛教,最後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唯識藏附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   241   242   243   244   245   246   247   248   249   250   2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