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75 - 唯識藏_12
P. 75
,承先啟後。如首頌先從小乘外道對唯識無境的四個疑點出發,即同時見物、同處見 於自問自答之作,即自己設問,自己回答。而諸問答之間,看似獨立,卻又環環相扣 識無境之理是否成立,隨後再由世親菩薩破其所執,闡明唯識正義。故本論基本上屬 玉華寺慶福殿譯,沙門大乘基筆受。係世親菩薩依小乘外道立場,代其問難,質疑唯 之歷史、地理、宗教、風土人情等,為考察當時印度、西域之重要史料。 師之所譯,影響中國佛教之鉅。又師著有《大唐西域記》,記載印度及西域等百餘國 識宗之根本論典,《婆沙》係說一切有部所依,《俱舍》乃部派佛教之集大成,故知 論》、《攝大乘論本》等。其中之《般若經》,佛教徒視為經中之王,《瑜伽》為唯 之典籍有《大般若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
《唯識二十論》,全一卷。唐高宗龍朔元年(六六一年)六月一日,玄奘大師於
唯識二十論題解
四、內
容
6
1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