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07 - 唯識藏_13
P. 307
性故,無間道時,雖無惑種,而未捨彼無堪任性;為捨此故,起解脫道,及證此品擇 法,理必應然,是故二性無俱成失。 現在前時,彼二障種必不成就。猶明與闇,定不俱生;如秤兩頭,低昂時等。諸相違 在前時,唯斷一種,名得聖性。菩薩見道現在前時,具斷二種,名得聖性。二真見道 地修一。雖十地行有無量門,而皆攝在十到彼岸。 煩惱種,故未究竟。 爾時施等勢力轉增,能畢竟伏一切煩惱,由斯煩惱永不現行,猶有所知微細現、種及 漸增,非煩惱伏,而能伏彼,由斯煩惱故意方行;三名大波羅蜜多,謂第三無數劫, 伏,未能伏彼,由斯煩惱不覺現行;二名近波羅蜜多,謂第二無數劫,爾時施等勢力 現唯無漏。究竟位中,若現若種,俱唯無漏。
無間道時,已無惑種,何用復起解脫道為?斷惑證滅,期心別故。為捨彼品麤重 十重障者:一、異生性障,謂二障中分別起者,依彼種立異生性故。二乘見道現 此十義類差別無邊,恐厭繁文,略示綱要。十於十地,雖實皆修,而隨相增,地 此十因位有三種名:一名遠波羅蜜多,謂初無數劫,爾時施等勢力尚微,被煩惱
成唯識論卷第九
2
9
9
5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