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03 - 唯識藏_13
P. 303

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為性。  後五皆以擇法為性,說是根本、後得智故。  、精進、審慧及彼所起三業為性,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業為性,靜慮但以等持為性,  力有二種,謂思擇力、修習力。智有二種,謂受用法樂智、成熟有情智。  善巧有二種,謂迴向方便善巧、拔濟方便善巧。願有二種,謂求菩提願、利樂他願。  慮、辦事靜慮。般若有三種,謂生空無分別慧、法空無分別慧、俱空無分別慧。方便  精進有三種,謂被甲精進、攝善精進、利樂精進。靜慮有三種,謂安住靜慮、引發靜  謂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。忍有三種,謂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、諦察法忍。  地。  。如是十地,摠攝有為、無為功德以為自性。與所修行為勝依持,令得生長,故名為

                    此十相者,要七最勝之所攝受,方可建立波羅蜜多。一、安住最勝,謂要安住菩  有義:第八以欲、勝解及信為性,願以此三為自性故。此說自性,若并眷屬,一  此十性者,施以無貪及彼所起三業為性,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為性,忍以無瞋  十勝行者,即是十種波羅蜜多。施有三種,謂財施、無畏施、法施。戒有三種,
              成唯識論卷第九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9
              1
              1
   298   299   300   301   302   303   304   305   306   307   3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