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82 - 唯識藏_13
P. 482

、行及煩惱得善五陰。」又《楞伽》、《思益》說行五逆而得菩提。《入大乘論》第  《涅槃》三  。」《涅槃》三十三云:「如來未得阿耨菩提時,一切善、不善、無記悉名佛性。」  行經》及《瑜伽  陰乃至得阿耨菩提」。《寶性論》等,明信、般若、三昧、大悲為三身因。《菩薩淨  波羅蜜阿耨菩提;復有了因,謂六波羅蜜佛性」,第三  ,是故得言亦有亦無。有故,破兔角;無故,破虛空」,二十六云「復有生因,謂六  十三云「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,非無如兔角。何以故?虛空常故,兔角無故  經》云:「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,具足熏習無漏法故,名不空如來藏。」《涅槃》三  了;無漏正名佛性,有漏假名,非正佛性。《善戒經》所明性種性及習種性。《楞伽  三世故,如「虛空無故,非三世攝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伽耶山頂經》處處皆說隱密性者,如《維摩經》云:「塵勞之儔,為如來種等  行性者,通有漏、無漏一切萬行。若望三身,無漏為正生了,有漏為緣,疏名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


                ② 十二云:「一切無明煩惱等結,悉是佛性。何以故?佛性因故,從無明  ‧ 菩薩地》明七地四菩薩行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十二云「如是佛性,從善五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
   477   478   479   480   481   482   483   484   485   486   4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