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62 - 唯識藏_14
P. 462

宣說一乘。  為究竟,過此更無餘勝乘故;聲聞乘等,有餘勝乘,所謂佛乘。由此意趣,諸佛世尊  此化。  而般涅槃。』由此意趣,故說一乘。以聲聞乘所化有情,由見此故,得般涅槃,故現  似無此段。  《莊嚴論》  別義,謂彼眾中有諸菩薩與彼名同,蒙佛授記,由此法如平等意樂,故說一乘。  性即我法性。』  蒙佛授記,得法性平等意樂,未得法身。由得如是平等意樂,作如是思惟:『諸佛法  於一切眾生得自體平等意。」大業、唐本不云諸佛及聲聞等也。  云:「聲聞等人於一切眾生得平等意。」無性、《莊嚴》:「諸佛  即是我,我即是彼。如是取已,自既成佛,彼亦成佛。由此意趣,故說一乘。  引攝不定,即同第一。引攝一類,與諸論異,故不可依也。  莊嚴論》「引入大乘

              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姓,或鈍根性,或中根姓,或利根姓有情差別。           「得二意樂故者,得二種意樂故:一、攝取平等意樂,由此攝取一切有情,言彼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聞更練根性為菩薩,未得定根性聲聞令直修佛道,由佛道般涅槃。」餘本無也。  諸論皆同。梁論云:「復次,佛化作  解深密經疏卷第十五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言化故者,謂佛化作聲聞乘等。如世尊言:『我憶往昔無量百返,依聲聞乘
                     。然有差別,以聲聞乘等異於佛乘。」解云:譯家不同。  諸本皆同。大業本云:「此即是一乘,以究竟無有別趣故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,勝攝故,得自知作佛意。由此人前後相續無別,故說一乘。」解云:譯家不同,不可會也。  諸論皆同。唯《莊嚴論》云:「聲聞得作佛意,謂諸聲聞昔行大菩提聚時,有定作佛性,彼時佛加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① 舍利弗等聲聞,為其受記,欲令已定根性聲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法性平等意樂,謂諸聲聞,法華會上
                     」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究竟故者,唯此一乘最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。然梁論  諸本大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,唯  諸論皆  復有
   457   458   459   460   461   462   463   464   465   466   4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