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理。此即第一、尋思方便。
釋曰:菩薩應觀名義二法,唯無所有為量。何以故?義有二種:一、自性;二、 論曰:應觀二唯量,及彼二假說。 釋曰:名於義中是客,義於名中亦是客,以非本性類故。菩薩入寂靜位,應觀此 論曰:名義互為客,菩薩應尋思, 論曰:名義互為客,菩薩應尋思,應觀二唯量,及彼二假說。 釋曰:此中,即見道中。說兩偈,顯從見道方便入真如觀。 論曰:此中說兩偈: 釋曰:菩薩修道,皆為得如來如此等果。小乘則無此事。 論曰:十一、由果差別,謂十力、無畏、不共如來法及無量功德生為果故。
攝大乘論釋卷第八
從此生實智,離塵分別三,若見其非有,得入三無性。
3
2
2
6
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