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0 - 唯識藏_18
P. 340
性及三無性。 ;後兩偈明三性體及三無性。又前兩偈顯正教,明入三性及三無性;後兩偈顯所入三 偈與後兩偈異相云何?前兩偈約名義及假說,顯四尋思及四如實智為方便,得入真觀 相性,次入無生性,後入真如無性性。觸以入得為義,由入得真如,故名為觸。前兩 亦不見有能取心。
釋曰:經義深隱難解,如實顯了經中正義,故名莊嚴經論。論解此經,故得莊嚴 論曰:復有《大乘莊嚴經論》所說五偈為顯此道: 釋曰:真如非所取,非能取,以無所得為體故,說真如為二無得。是人先已入無 論曰:後觸二無得。 前已不見所取,後又不見能取,是時觀行人有何所得? 釋曰:由所取義既實非有,世間所說心是能取,如此道理亦不得成,是故觀行人 論曰:次觀能取空,
攝大乘論釋卷第八
3
3
3
0
0